【中国自然资源报】心底种下一棵树
5月9日,《中国自然资源报》刊发《心底种下一棵树》,文章讲述了淄博市原山林场一代代务林人扎根林区,躬耕不息、接力不止,将荒山变成了林海,以实际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书写了最经典的绿色画卷、最动人的奋斗故事。

心底种下一棵树
2023年第3期的《中国作家》杂志刊发了人民日报社山东分社社长徐锦庚的中篇纪实文学《荒野上的侧柏》,作品深情讲述了全国人大代表、全国第三位林业英雄、淄博市原山林场原党委书记孙建博曲折传奇而又感人至深的人生经历,并以“荒野上的侧柏”赞美主人公在异常艰难的环境中坚守初心、扎根基层、无私奉献的英雄事迹和高尚品格。
读罢徐社长的文章,我不禁掩卷熟思,开始重新审视原山上那一棵棵再熟悉不过的侧柏树。作为一名林场人,我曾经十分固执地认为它们很普通、很不起眼、很不招人喜欢。不是吗?它们既没有挺拔俊秀的树干,也没有遒劲伟岸的树形,更没有亭亭如盖的树冠,大多数只有碗口粗细,甚至谈不上高大粗壮。

然而,我们的老书记孙建博却始终对侧柏“情有独钟”。他曾不止一次的向大家介绍原山上的侧柏树和侧柏林:“从空中俯瞰是林海,从林子里看却是石海!”
“长在石海中的林海”是什么样子?带着疑惑和不解,我陪同几位记者朋友爬上了的坐落于博山城区西南一隅的原山林场凤凰山营林区,这里已经建设成为淄博市第一家国家级森林公园。
阳春三月,漫步在平坦的盘山路上,和煦的春风拂面而来,枝丫间不时传来婉转的鸟鸣,不由得令人身心舒泰,忘却了身后的一切烦恼。一群身着统一校服的小学生在研学老师的带领下,叽叽喳喳像小鸟一样向森林里进发,他们的单纯和快乐也感染了爬山的每一位游客。
道路两侧的林子里清理的非常干净,除了红的、紫的、黄的……各种不知名的野花,几乎全是大片大片裸露的白色石灰岩。记者朋友走到一棵树下,轻轻地抓起一把腐殖质,下面居然立刻露出石头来,土层之薄可见一斑。而那些原来我顶瞧不上眼的侧柏,就是在这些无比坚硬的岩石缝隙中生长着、挺立着。如果你愿意多花点时间仔细观察,还会发现有的柏树根部要比树干更粗大一些,那是岩石长期对树木挤压的结果。它们虽然算不上是大树参天,但在林场人的精心管护抚育下,每一棵都茁壮的生长着,林相很好,像极了从来都不曾向困难低头的原山人。
林业人都懂得“适地适树”的原则。一般来说,植树造林都选择土壤条件、气候条件较为适宜的地区。然而,在整个原山林场,像这样土壤层在30cm以下的造林地,占了全场造林地总面积的近60%,而土层厚度超过60cm以上的厚土层仅有造林地面积的4.8%。很显然,就立地条件而言,原山其实并不适合造林植树。
第一代林场建设者、今年79岁的原山退休职工徐念庆告诉我们,在这样一片荒野上建立林场,是响应毛泽东主席“绿化祖国”的伟大号召。
1963年,19岁的徐念庆从青岛大都市来到偏远的原山林场。那时的原山虽说叫林场,森林覆盖率却不足2%,荒山秃岭上只有石头几乎没有土,工作、生活条件都十分艰苦。当时林场的人真称得上来自四面八方、五湖四海,有上海的、青岛的、济南的、滨州的。林场的全部家当只有“百把镐头百张锨,一辆马车屋漏天”。场部就在破庙里,刚开始住的宿舍是用石头片子垒成的没门没窗的石屋子,后来人多了,徐念庆他们又搬到了破庙两侧的大殿里。
场里没有树苗,原山人便自己采摘树种,利用山上相对比较平坦的土地进行整地、育苗,长成小树苗再运到山上去栽。淄博地区十年九旱,为了提高苗木成活率,林场开展雨季造林,并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了“三不栽”原则,就是不下雨不栽,不下透地不栽,不连阴天不栽。下了雨别人都是回家避雨,而林场职工则是披着蓑衣、塑料布,背起树苗上山种树。
很多造林点都是距离营林区一二十里路,大家一出去就是整一天,干起活来也顾不上休息,山上又没有避雨的地方,往往汗水、雨水顺着裤腿一起往下淌。那时场里组织整地大会战,为了激励大家多刨坑种树,营林区主任每天都在小黑板上公布完成任务数,大家都是想尽一切办法把定额干出来。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石质异常的坚硬,当地人常常用来建筑石堰或房屋的地基。林场职工在刨树穴的时候,一镐下去火星四射,震得两手虎口直疼,一把洋镐或锄头总是用不了几天就崩坏了。有的职工白天实在是完不成定额,下班后就喊着家里人都出来帮着干,大家谁也不肯落后。
66年来,正是凭着这股石缝扎根、战天斗地的精神,原山林场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仅变成了森林覆盖率94.4%的绿色生态屏障,而且成为全国林草战线的一面旗帜和国有林场改革的现实样板。林区内大片的优质侧柏林与石灰岩山地共生,被林业专家称为“中国北方石灰岩山地造林侧柏模式林分”。
听了徐老的动情讲述,那一天,我在心底种下了一棵侧柏树,种下了一棵在异常恶劣、贫瘠的环境中依然顽强生长的侧柏树。
告别凤凰山继续一路向西,汽车沿着蜿蜒的盘山公路缓慢而上,我们来到了海拔高度近800米的樵岭前营林区。原山林场跨度30公里,一路上满目苍翠、流水潺潺,侧柏、赤松、黑松、刺槐等树木交织的绿色生态林带延绵不绝。
60岁的张义清,是樵岭前营林区杏树峪大顶护林点的一名护林员。从1980年进场,作为“林二代”的他,整整42年间只干了一件事:就是在同一个护林点上护林防火,像一株侧柏树一样把根牢牢地扎在了林场。
张义清的父亲是1957年原山建场第一年就来林场参加工作的第一代务林人,在林场种了一辈子的树。初中毕业后,张义清正好赶上林场招工,他也像父亲那样扛起铁锨、洋镐,成了一名原山护林员。42年了,始终是造林、护林、修枝、治虫,一辈子就干了护林员这一件事。参加工作这么多年来,有的同事在一个单位认识几十年了,彼此之间说的话加起来也不超过10句。但是一提到“原17”,就知道是杏树峪大顶护林点。我们眼中的森林美景,在张义清心里却是沉甸甸的责任。张义清自豪地说:“都说我们护林员就是林场的眼睛。这么多年啦,哪里有烟点,什么样的烟,在林区外围还是插花地界,立即就能准确报出来,并且第一时间报出防火路线,引导专业防火队在最短时间内到达火场。”
张义清对林区的一草一木熟稔于心,甚至把树木当成了自己的孩子,生活上却多少有些“脱节”。前段时间,张义清每天上山骑的摩托车坏了,需要找个补轮胎的。老伴儿对他说,三路那里就有修车的。可是他想了半天也不知道三路在哪儿。“不怕大家伙儿笑话,60岁的人了,到现在连博山城区也没转全乎。”张义清不好意思地说:“这还得怨我父亲,他在世的时候家里大小事情啥也不用我操心,总是说,你啥也不用管,一门心思把咱们的林子守护好就行了。”
春夏秋冬,寒来暑往,张义清在树的行列里站着,也以树的姿态守护着一方绿色。当年的毛头小伙子已经成了花甲老人,他的头发变白了,但守护的群山却越来越绿了;他的腰弯了,但林场人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了。前几年,场里进行危旧房改造,张义清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领导几次想安排他到离家近一点的岗位,可是他全都婉言拒绝了。他舍不下自己守护了一辈子的这片生态林。
了解到张师傅的人生经历,那一刻,我在心底种下了一棵侧柏树,种下了一棵扎根荒野、咬定青山毅然执着坚守的侧柏树。
种树、护树、管树……林场人对于树木的感情投入,丝毫不亚于家长养育一个孩子。在樵岭前营林区,面对涌涌荡荡的林海碧波,我向记者朋友讲述了这样一个细节:在原山改革的过程中有许多大事、难事和烦心事,每当遇到难以逾越的困难时,孙建博总会来到山上,独自在侧柏林里走一走,看一看。一边是树,一边是人,那一刻他们或许相对无言,但又一定是彼此心灵相犀的,因为每每孙建博从山上下来后,他又像加满了油的汽车,浑身充满了斗志和力量。
“活着就要永远奋斗。”34年来,孙建博每天坚持工作十几个小时以上,从没休息过一个星期天、节假日。因为长期操劳过度,2018年春天,他被确诊为重症肌无力和肿瘤,一年做了4次大手术。在第4次手术时,孙建博对儿子说:“如果救不过来,就把遗体捐给祖国医学事业,用于活着的人;剩下的骨灰埋到原山上,我要与同志们一起继续守着这片林子;把我和你母亲名下的一切全都捐出,作为向组织交的最后一次党费;我能留给你的只有‘合格共产党员孙建博’这个名字。”家人都同意后,立下遗嘱,孙建博这才做了第四次手术。可是从医院回来后,他没有回家,而是第一时间回到了林场。
在组织的关怀下,2020年3月孙建博正式退休了。他自掏腰包在山东原山艰苦创业教育基地租了一套房子,继续与同志们同吃同住同劳动。除了岗位的转换,为党、为事业、为社会奉献一切的追求和责任没有任何改变。只要每天能够挣扎着站起来,就会继续坚持战斗。
在孙建博老书记的精神感召下,我在心底默默种下了一棵侧柏树,种下了一棵面对雨雪风霜,保持初心不改,不断制造氧气、涵养水源、造福一方的侧柏树。
艰苦创业、执着坚守、甘于奉献……我常常在想:普普通通的侧柏树所昭示的,不正是我们广大林业人的可贵精神,不正是我们勤劳朴实的山东人民的真实写照吗?
今天的原山林场,正在新一届党委班子的带领下,全力推进深化国有林场改革试点工作,已经有越来越多的90后、00后青年一代林业人成为全场科学绿化、智慧管护、精准防治有害生物的主力军。当林场建设的重任交到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我们从徐念庆、孙建博、张义清等老辈人那里传承的不只有这片难得的侧柏林,更有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精神和基因。
作者:曹钢